Spartan117
文章21
标签14
分类6
别让孩子在无限的背诵中忘却文字的美了

别让孩子在无限的背诵中忘却文字的美了

本文作者:A.Fitzgerald
语文一直在学科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人们常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说的就是语文在中高考甚至人生的任何时刻所占有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图片

为什么语文在家长以及考生的心中是如此重要?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语文强大的拉分能力。 由于中考兼具合格考和选拔考的双重性质,所以无论是改革前后,除了语文的其他学科难度都不是很高,而语文这门学科由于题型的特殊性,很容易就能拉开可观的分差。即使在上海新中考改革之后,语文的地位仍旧是无法撼动的。在高考中情况也是类似,想要考高分,语文成绩必须拿得出手。

除了语文在考试成绩上占有的半壁江山之外,语文作为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最多的一个学科,在孩子日后的人生中永远不会缺席。

无论是找工作,人际交往,还是对于生活中大量信息的获取(比如听人讲话,读书看报等),我们都离不开语文。当你学完数论,除了在作业以及考试中会遇到它之外,可能一生都可以对它说再见了。但是如果我们学过基本的赏析技巧,说不定在日后人际交往中时能用语文知识为自己加分。

图片

那既然语文这个学科是如此的重要,那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就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疑问。大家可能认为背诵是第一位的,孩子的语文成绩不好,肯定是因为背诵知识点的时候没有用心。

但我们要知道,说一个人“语文好”不应该像历史一样,看他能否“博古通今”,能背出来的历史越多就越厉害。如果一个学科将背诵奉为学好这个学科的最好方法,那请问这个学科考察的是学生们的记忆能力吗?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即便优秀的历史学家,也并非是“背诵之王”才值得我们尊重,重要的是他们有结合史实,用过去的事件分析未来的方向的能力。

语文好的人,往往有分析、归纳、总结、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他们能够用精炼的语句表达出看似繁杂无章之物的扼要,能够在他人一头雾水时最快的理解前因后果。学语文强调的应是这个,而绝非背出更多,否则没有人知道的比百度多,我们还需要语文老师吗?

我并不否认背诵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 背诵古诗古文是为了做对默写题;背诵文章的注释与主旨是为了在课内古文拿满分;背诵议论文和说明文答题技巧能让我们在答阅读题时有大致的回答方向。在中考时甚至每一篇优秀的范文都是提前背诵好,在考试的时候套上题目的。考生需要提前背出不同题材的作文素材来应对不同类型的作文标题。写议论文也逃不出背诵的魔爪,一篇充实的议论文离不开能证明观点的论据,论据的积累同样离不开背诵。不少曾经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

但是一味的背诵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学习方式! 机械的记忆只会让孩子渐渐远离语言的美,渐渐在厌倦中产生下意识的对语文的反感,难道大家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一提起有关语文,想到的就是痛苦与厌倦吗?没有一个正常人会热衷于日复一日的背诵,远离了背诵——考高分的奖励机制后,一个靠背诵学习语文的学生将会丧失对于语文的兴趣。这将是十分可悲的!文字的美理应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阅读中感悟世界,在写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并将它表达出来。文字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将思想以一种比较准确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在点点滴滴的阅读中,我们能看到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发源于不同时期的思想,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熠熠生辉的思想的一角,于是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其实在游戏和番之外还有一个崭新而多彩的世界。

图片

文字能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思想和经验,还能让人获得对于生活的不同看法。 心中的信念决定了我们对于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而文字不断充实内心的信念,帮助我们褪去年少时的青涩而成为更加冷静完整的人。举个例子,当你觉得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你内心的想法而感到痛苦难耐时,你翻了翻《局外人》,于是你明白了人注定要在世界的冷漠与误解中度过一生,我们不应该太过在意他人的看法,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自己。不管你接不接受书中的看法,你至少知道了在过去有人跟你有着相同的感受,这是跨过时间与空间障碍的交流,而这样的交流能使我们受益匪浅。

所以,不要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用过量的背诵扼杀孩子心中对于语文和文字的兴趣。 不要以为多背好词好句就能写出华丽的文章辞藻,不要以为背四书五经能让孩子在当今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更不要以为靠背诵学好语文是一条康庄大道。

图片

语文学习更多靠的是点滴的积累和不断的尝试, 鼓励孩子多去尝试一些之前没有读过的书,在阅读中自由地记忆那些让他们自己眼前一亮的句子;鼓励他们将心中所想勇敢地写出来,而不是只会写些生活中根本没发生过的,虚情假意的东西。别让孩子在无限的背诵中忘却文字的美了,这么做得不偿失。

本文作者:Spartan117
本文链接:https://www.satintin.com/2022/05/02/xkyhs-chinese/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3.0 CN 协议进行许可

沪ICP备202200712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141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