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tan117
文章21
标签14
分类6
历史——跨越古今的桥梁

历史——跨越古今的桥梁

本文作者:草

《史记》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史书之一,受到了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正如作者司马迁本人在《史记·报任安书》中提到的其作品的意义一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图片

通俗一点来讲,司马迁的意愿主要就是三条——探究天数与人事,探寻古今社会兴衰变化,成就一篇有着自己特色的史书。前二者或许可以让人大概明白,历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图片

当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时,其意义便瞬间被简化为了“知道”或者是“了解”。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之中,学生将复杂的历史长河分节成了片段性的历史故事,将历史事件简化为文字化可视化的考点,进行强行的背诵,并在考试中以类似默写般将书本上的东西照搬至考卷上。

这并不是个例,而是我们绝大部分学生正在做的一件事。即便说是需要自己评论的开放题,绝大部分也都是有迹可循,根据答题套路将历史论据对位即可。但这,真的应该是历史本来的样子吗?

图片

我们常常会说,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拥有由简到繁的过程,从只言片语进行系统性的基础学习。这本就是初学者应该遵循的学习过程,自然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历史学由于其特殊性,并不是这样一门可以量化的学科

历史学的特殊性恰恰在于,它是需要共情的 ,并且这是一种在初学历史时就应培养的和历史事件的背诵完全等价的一种重要能力 。历史学科内的知识,和语文文学鉴赏一样都需要共情,但历史学的的却恰恰显得尤为关键,原因即在于文学的共情对于初学者来说甚至是困难的,源于文学独有的艺术性与抽象性;而历史学的共情,直接影响到了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乃至其衍伸至当今时代的投射意义 ,这又是源于历史特殊的时代意义 ,也是源于其不含任何艺术修饰手法的真实性。

回到开篇引用的司马迁的例子,历史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仅仅只是作为故事甚至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吗?

这样的说法,历史爱好者不会同意,历史学家不会同意,历史上闪烁过的每一个灵魂、作为他们时代历史的主角,更加不会同意。

历史是有温度的,是真实的人类社会发生的,牵扯到了时代背景下的每一个人。 我们的一言、一行,即便微不足道,但都无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只不过无从考证而已。人是历史的主体——这也就代表了学习历史就好像在学习自己,学习不加矫饰的真实的社会。

图片

共情能力便在此时必要起来——历史学不是简单的背诵而已,历史学就是我们自己。无论是出于时代意义还是历史的警示意义,历史都是这样一如既往的,实际而又遥远的学科。因此,学习历史也就自然而然地不能纯靠死记硬背,而更应该用心去感受,去理解。

历史,是真实的文学。

图片

本文作者:Spartan117
本文链接:https://www.satintin.com/2022/05/02/xkyhs-history/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3.0 CN 协议进行许可

沪ICP备202200712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14198号